bet36体育在线-【首页】@

图片

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
昆明实践

“生态治理的因民坚守”系列报道之三:三代人青春里的矿与田

来源: 昆明日报   2022-08-24 11:28   字号: [        ]

嘒嘒的蝉鸣声,在休息日的东川区因民镇矿区显得格外聒噪。习惯早起的工人,已经吃完早餐返回宿舍。7月29日,家里有聚会,肖飞要在晚饭前赶回东川城区。

伸了伸懒腰,墙上的老挂钟指向8时20分。“打扫完卫生再走吧,下次回来可能要很久以后。把芭蕉也带上,家里人都爱吃。”肖飞一边盘算着,一边开始收拾屋子。

碗底剩下的碎肉用饭盒装起来,还有几片新鲜菜叶也一并带走。“要是小肖在,肯定又要夸赞他老爸节俭了。”想起儿子,肖飞总是满脸笑容。饭桌玻璃下压着的照片,还是大儿子刚出生时拍的,如今儿子已有10岁。

彩色照片旁的黑白照片里也有个年轻的“小肖”,戴着工装帽、提着水壶,腰上还系着根皮带,身后是当年矿山开工庆典时的热闹场景。“老肖,我这会儿咋没有你年轻时候俊呢?”肖飞总是用这句话和父亲肖海宽开玩笑。“你爷爷比我还俊呢!”每次说完,父子俩都会开怀大笑,而照片上父亲使用过的水壶,如今已成为肖飞的专属。

“在我们家,东西只有用坏了才丢,这是从我爷爷辈就传下来的好习惯。”在肖飞的记忆里,父亲、母亲总是爱吃“腌肉”。“新鲜肉当然好,但是矿区天气热,我们家又买不起冰箱,只能把鲜肉做成腌肉存放的时间才久一些。”直到肖飞长大,他才发现不是加了作料的腌肉好吃,而是父母舍不得丢。

肖飞小时候,一家三口挤在矿区的宿舍里。每天早晨运矿小火车的轰隆声,成了他起床的闹铃,而父亲早已洗漱完毕准备上矿工作。有时,调皮的他会跟着父亲一起去,两人大手牵小手,走在铁轨上。这时,父亲就会聊起自己父亲当年下矿的场景。“那时,大家响应国家号召,投身祖国建设。大部分矿山工人来自省外,你爷爷也是,拿着锄头、穿着背心和拖鞋就下矿了,人人都有一股干劲。爷爷虽然不识字,但是总是学得最快、干得最多的那个人。”

那时,肖飞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爷爷,直到后来去了大井架,看到那排字:头顶青天、脚踏云海,胸怀祖国、放眼世界。

“中午,母亲会送肉馅大包子来,在那时可是丰盛的一餐,一些老人把包子叫‘保健’,大概是吃了能强身健体、更有力气干活的意思。”午饭后,肖飞就要跟着母亲回家,因为下午父亲要去处理“废物”。

不能在矿山玩,肖飞就去旁边的农田抓蟋蟀。1米多高的玉米秆把肖飞完全掩盖,成熟但没人摘的玉米垂着头、弯着腰。

直到肖飞上高中,单位才给父亲配备小汽车,方便来往接送其他工人。“那时,一位叔叔经常搭车,坐在前排跟父亲最常聊的就是生产安全,只可惜……”正是那次意外,“安全”两个字在肖飞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
2008年,肖飞从大学毕业,仍然选择回到矿山做矿工,或许是因为童年,或许是因为父亲,更或许是因为肖飞心里有未完成的事。

工作第一天,肖飞选择的岗位就是矿山生产安全员,跟着师傅学设备检查、学机器检修。他发现,工人下矿作业时安全非常重要。“在父亲那个年代,生产安全仅停留在标识标语上。在我看来,生产安全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。”肖飞介绍,哪怕是不识字的矿工,也要找人教他学习安全知识,考试时再用口头表述出来。

肖飞工作时,矿山有了专门的企业运营。为了消除安全隐患,企业的老工程师带着大伙改进技术,提升矿山安全生产水平,防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,特大安全事故已完全杜绝。可是,在他心里仍有个疑问:父亲当年为何要专门去处理“废物”?“废物”到底是什么?

一天午后,肖飞和工友去玉米地里乘凉,看到一些小货车拉着一兜兜的砂石往坑里倒。“我后来才知道那是尾矿,也就是已提炼过的矿石废渣。当年,父亲专门去处理的‘废物’就是尾矿。”

不久之后,这些“专门”处理废渣的小货车不见了。因民镇上的工作人员告诉肖飞,从那之后,因民镇依法依规关闭了1座尾矿库,并投资1000万元整改各矿渣堆放点问题,还取缔了5个违规沙场,对历史遗留的违法选矿企业也依法关停拆除,并覆土绿化。

“肖师傅,车来了。”一名工友的敲门声打断了肖飞的思绪。“来啦!”拿着收拾完的东西,肖飞关上宿舍门。

门背后,一本微微泛黄的挂历,日期停留在2016年1月5日。在2016年1月5日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:“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,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,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。”

路两旁的合欢树生机勃勃,山坡上的林、草、灌木层次分明;旁边的农田里,芭蕉树硕果累累;偶有羊群拦住去路,时有蝴蝶飞过窗外……百里矿区掩映在碧波绿浪中,让肖飞一时忘了自己刚从矿区出来。(记者母昌买 达娃梅朵 张星宇报道

随评

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

一孔

本报推出的“生态治理的因民坚守”系列报道,以平凡人的视野和生活变化,展现了东川区因民镇在推动生态修复、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方面的作为和贡献,是外界了解东川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的窗口。通过巡江人、植树者、矿山修复工人的“小我故事”,真实、立体呈现了当地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宏篇叙事。

靠山吃山,是祖先留下的生存智慧。一个因矿而兴的边远小镇,在经受了资源衰竭的阵痛、迷茫之后,重整行装再出发,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,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,协调人与自然关系,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,在建设、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基础上,积极探索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的路径和方法,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。在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实践中,“因民实践”可圈可点,“因民方案”亮点纷呈。

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。一个个具体、生动而又平凡的个人,用执着、坚守,在曾经贫瘠、荒芜的大地上,一年接着一年干,一手播绿、一手治污,一笔笔、一株株地涂抹出伟大的绿色作品,为绘就现代版的“富春山居图”作出了积极贡献。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,却是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实干家。挥洒在大地上的汗水,促使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荒山变绿,河流变清,山河换了新颜。这是最绚丽的艺术,最耀眼的成就。山川的改变,折射出践行“两山理念”的成效。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,就能够实现保护环境、发展经济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多赢局面,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大山无言,静水深流。

向这些平凡的身影致敬,更要以身边的典型为榜样,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,大力倡导简约消费、绿色消费、低碳消费、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,深入开展保护生态、爱护环境、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,树立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,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,把生态文明建设化为全民自觉行动,人人参与,共建共享美好环境。

当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”的观念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,自觉选择与天地共存、与万物共生、与自然共进的生存智慧并转化为实际行动,就能够守护好蓝天白云、绿水青山、良田沃土,让我们的天更蓝、地更绿、水更清,家园更美丽。
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